從90年代中期,“奶茶”進入消費者視野,始終呈現(xiàn)出一種“被推著瘋跑”的狀態(tài)。從最初的加盟賺錢賣原料,到后來的加盟為品牌,再到現(xiàn)在的一切為了品牌。
商業(yè)模式的迭代,預示著“奶茶”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夫妻店的小生意,而將會誕生星巴克、麥當勞般的連鎖企業(yè)巨頭、企業(yè)家。
咖sir曾判斷,2016年算得上“中國新式茶飲元年”。一部分人的覺醒并不代表整個行業(yè)的雄起,奶茶所經(jīng)歷的三個階段,依然在市場交織存在。
下面《咖門》盤點“奶茶行業(yè)”的三個階段,看看你位于什么段位?
1、被霸占的味蕾:一段沒有培養(yǎng)的培養(yǎng)期
2、被攪亂的市場:一段群雄亂戰(zhàn)的虛假繁榮
3、被正視的商業(yè):一段營造壁壘的消費升級
在國內飲品界,論起市場成熟度和普及度,咖啡館大概能到奶茶店的膝蓋吧。
這個常常被業(yè)界認為“低段位、有些low”的細分市場,卻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著自身的持續(xù)迭代,默不作聲地告訴咖啡“bigger”們:能盈利才是硬道理。
這個行業(yè)是怎么快速成長的?來聽咖門捋一捋。
1被推著瘋跑:沒有培育的培育期
90年代中期,奶茶進入大陸市場。
珍珠、椰果,混合著奶味和茶香,甜度高口味易于接受、滿足一種消費場景、當時看來也足夠潮,這一全新品類,很快霸占了消費者的味蕾。
口味與價格讓這種產(chǎn)品初生階段就自動鎖定了目標客群:學生。
“校門口的奶茶店”幾乎伴隨著一代學生的成長記憶。一方面“快三秒”“避風塘”街客“等品牌真真假假大范圍鋪陳;另一方面,低成本、易于復制,讓一批“小散戶”魚貫而入。
▲真假難辨的檔口小店
那是個瘋狂的“細胞增長期”,幾乎是只要有個小窗口,招牌都不需要,貼張A4紙打印的“珍珠奶茶”就能掙到錢。
這樣的情況下,大量消費需求讓奶茶市場幾乎是被逼著狂跑,加盟模式很快形成。
一個典型的例子,2003年,小W在華東某地開了家奶茶店,在兩所學校中間的街道。生意好得不行,彼時每杯單價3元左右,日銷量可以達到1000多杯。
要知道,那時十幾平的房租每個月才600多元。
開業(yè)一個月,加盟客戶不請自來。小W當時是懵圈兒的,甚至反過來問加盟的人怎么做。
“當時的情況是,你不給人家加盟,人家還要罵你。”小W回想起來,當時的錢賺得和做夢一樣,2年多的時間,悄然做到了400多家。
2陡坡式發(fā)展:繁榮與險象并存
在這種粗放的繁榮中,一部分人發(fā)現(xiàn)奶茶規(guī)模化的可能性,開始了公司化運作。
臺灣品牌仍然是領跑者。COCO、
快樂檸檬、
一點點等品牌的強勢登場,生生把競爭維度提高到了另一個層級。
▲品牌形象經(jīng)過統(tǒng)一設計
——食品安全意識覺醒?!澳滩璺?水”的產(chǎn)品幾乎不見蹤影、使用茶葉沖泡、品牌牛奶成為一種共識,同時奶茶在菜單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果茶、氣泡茶等產(chǎn)品開始出現(xiàn)。
——加盟體系趨于成熟。一方面,單店加盟流程清晰,了解、簽約、裝修、培訓、驗收等形成一套既定模式。同時,區(qū)域代理、合作經(jīng)營等連鎖模式逐步登臺。
——品牌形象不斷升級。有著統(tǒng)一的店面設計、vi形象、視覺效果上具備明顯辨識度,甚至延伸出周邊產(chǎn)品。
內部管理精細化,外部擴張全國化。這一套讓之前粗放型增長下的小店毫無招架之力,逐漸式微。
▲加盟已經(jīng)有了較為清晰的標準與條件
盡管這一階段,產(chǎn)品的價格提升加快,而隨著消費者經(jīng)濟水平提高,今天定價普遍仍在10元左右的飲品,是容易被廣泛接受的。
隨之而來的,是消費者越來越高的需求和期待。尤其近兩年,奶茶開始被視為走下坡路,一位業(yè)內人士告訴咖門,去年,奶茶銷售較之前下滑控制在15%以內的,就算得上跑贏大趨勢了。關鍵因素有三:
1、消費者對產(chǎn)品的要求從安全上升到健康。
比如,關于奶精的討論甚囂塵上,甚至熱量都被新生代消費者列為重要考慮因素,安全好喝從競爭力變成一種底線。
2、同質化嚴重。
缺乏相應的技術壁壘、原材料又易于采購,產(chǎn)品雷同不可避免,你家有“奶茶三兄弟”,我來個“三姐妹”,消費者難以區(qū)分。與此同時,新式茶飲、咖啡、冰淇淋、甜品等相近業(yè)態(tài),正分割這塊蛋糕。
3、加盟模式后繼乏力。
尤其是單店加盟,其標準化與遠程管理仍是難以回避的問題,未來,這種擴張模式的“副作用”將愈發(fā)明顯,別說重新裝修,甚至新增一臺設備、更換一個logo、都將消耗掉大量精力。
而在持續(xù)的消費升級下,“轉身費力”的后果很可能是致命的。
3拼體驗,奶茶店的下一個發(fā)力點?
現(xiàn)在,“根本停不下來”的奶茶行業(yè)又在產(chǎn)生新變化。
不久前,有咖啡界聲音表示“咖啡學習奶茶鋪或許有未來”。而有意思的是,奶茶店正在默不作聲地向咖啡館靠攏——顯環(huán)境、拼服務、講體驗。
比如COCO,悄悄開了400多家咖啡館,名字叫“Coco Café”。
比之產(chǎn)品線的擴充,更值得注意的是,頭頂著“Coco Cafe”的咖啡館,選址上遵守著這樣一個標準:100平米的大店,預留15組桌椅,以及咖啡機的位置。
▲“Coco Café”面積普遍在100㎡左右
另一方面,因味茶、嫩綠茶等新式茶飲,更是從開始就將消費體驗作為“主推”,店鋪面積普遍在200㎡以上,設計裝修不惜成本與精力。
從草根品牌發(fā)展成為業(yè)界黑馬的
喜茶更具代表性,三線城市檔口店做起,而品牌升級過程中不斷加強體驗部分。其新近開設的門店,環(huán)境、風格、氛圍已經(jīng)在和星巴克做對標。
它們看準了消費者的新需求。空間升級帶來的新體驗,一方面無形增添了產(chǎn)品價值,同時,這也是品牌講述故事、輸出文化的極佳方法。
▲新式茶飲在空間體驗上做了表率
當然,講體驗絕非一味求大,尤其對于沒有足夠勢能的品牌來說,過分強調空間,面臨的風險可能反而更大。
如今一杯飲品的競爭不止在產(chǎn)品、服務,在消費升級環(huán)境下,體驗越來越像一種剛性需求。
至少,奶茶店擁有更大的群眾基礎來嘗試。
點擊獲取《咖門》更多獨家專訪>>>
喜茶創(chuàng)始人 聶云宸因味茶CEO 繆欽 | 嫩綠茶CEO 廖韋佳荼啡茶創(chuàng)始人 鄭會軒| 茶香書香CEO 羅軍
●
END●作者:啡姐丨統(tǒng)籌:咖sir本文為咖門原創(chuàng),未經(jīng)許可請勿轉載。商務合作、內容轉載加微信:yantai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