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咖啡行業(yè)似乎掉入了一個怪圈,我們用 50 倍于開一家麻辣燙店的成本去開一家咖啡館,而收益很可能就只有一家麻辣燙店的 1/50,甚至很多時候還不到 1/50。這是筆者聽到的一個似乎有點夸張的比喻。但似乎在很多時候,這確實是個赤裸裸的讓人難以接受的真相。
于是乎很多咖啡館成為了少女夢圓后破碎的地方。一家家所謂的咖啡館開啟,又一家家咖啡館變成花式飲品店(也許叫奶茶店比較貼切),到小吃店(有些還賣起麻辣燙),最后倒閉或是轉(zhuǎn)讓。這一個個的過程當中,卻很少有人思考,這到底是為什么?
當然,咖啡館中也不乏佼佼者,筆者對于這種咖啡館,以及館主也是甚是敬佩。但與當中某些館主聊天后發(fā)現(xiàn)另一個相對而言,不知是喜是悲的事實。我們同行眼中所認為的好咖啡館,竟然都成為了咖啡師聚集的地方。簡單的說,從業(yè)者到店消費占生意收入的比率很高。那平日里到底有多少客人是沖著那杯精品咖啡去的呢?
怪圈當中當然不乏這種日常的現(xiàn)象。對咖啡我們可以有很多耐心,用很多種方法找出它的甜蜜點,適合它的烘焙曲線,沖煮方式。喝到一杯讓自己滿意的咖啡這個時候可謂是咖啡師最幸福的時刻了吧。這時候我們假設(shè)下,有這么個咖啡師做了杯自認為很滿意的咖啡,交到一個客人手里,她說“唔……能不能給我加點奶和糖,我覺得不好喝”。估計這個時候可以用句流行的話——“心中有千萬只草泥馬在奔騰”。一般而言這時候咖啡師都會懊惱又或者帶些小情緒把糖奶送上給客人吧。
但是,有沒人想過,以上這一幕其實可以轉(zhuǎn)化呢。設(shè)想下,咖啡師這個時候多給點耐心,詢問這位客人到底是杯中哪個風(fēng)味讓她不喜歡了,然后為她推薦另一款,并及時做給她喝,再次詢問意見,會不會更好呢?
以上事例同樣可以延伸到其他的事件當中去。尤其是咖啡館來了些我們都認為是“裝精”的客人的時候。這種客人總會鬧出很多笑話,給我們覺得是自認為很懂的姿態(tài)。但是,假如我們給予他耐心的引導(dǎo),很快他會步入正軌,為你帶來更多的意想不到的事,筆者曾經(jīng)通過這種方法讓這種客人更加的愛咖啡。
其實,這反映了我們市場的文化建設(shè)是多么的不足,很多客人甚至連奶咖里面的 Latte, cappuccino, flat white 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就出現(xiàn)了 cappuccino 不要奶泡或者插根吸管喝 cappuccino 的笑話。
之前筆者有幸喝到今年巴拿馬翡翠莊園的紅標瑰夏,那是相當?shù)碾y忘,但是我當時就想到一個問題:我們從業(yè)者都知道這杯咖啡的價值,它意味著什么,因此它給我們帶來喜悅,憧憬,期待。但是假如放到一個不認識的消費者眼前呢,這杯瑰夏也許就一文不值了,甚至還會被唾棄,“哇,這么一杯黑咖啡要 158 呀,我喝雀巢都夠喝好久了”。
這就是文化沒有普及的表現(xiàn)。如果咖啡文化能很好的進入大眾人群,受眾層面更寬,我想消費同行這種事應(yīng)該不會那么嚴重吧。而我們咖啡師自身的價值也會得到更多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