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為特約編輯瑭小璜投稿過去這些年,消費者對精品咖啡“應有的認知”已足夠清晰,反而是很多從業(yè)人員始終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tài),缺少產品的意識。精品咖啡展望了這些年,卻被新式茶飲彎道超了車?或許問題在于以下幾點。

時效性低一. 時效性低,無法提前批量生產,錯失了外賣熱潮這個風口(luckin不服?你去問問瘋咖),難以滿足消費者的所需的便利性。100杯熱拿鐵的外賣訂單,你感動嗎(不敢動!不敢動)?100杯水果茶?妥妥的一小時搞定。

穩(wěn)定性差咖啡機就是一臺用于生產的數控機床!既是生產,就應有標準。制作標準、檢測標準、良率標準。相關標準該如何去制定,是所有人都在摸索的方向。對咖啡供應鏈認知的不足,過于依賴咖啡師臨場的技術和經驗、加上人員水平的參差不齊,導致出品效率總體低下,產品質量浮動范圍過大,消費者體驗反差太大。

推廣不力精品咖啡早期立的高大上flag,始終無法在產品層面呈現(xiàn)給消費者。1.消費者看不懂餐牌:產地、海拔、風味、處理方式的主動介紹其實給消費者的體驗增加了負擔。專業(yè)術語之于消費者那就是生僻詞。2.咖啡師質疑消費者:風味是否討喜是主觀的,口感的舒適性確是客觀的。讓消費者先喝得舒服、再喝出美好。

3.定位艱難:精品咖啡集中火力在一二線城市與大型連鎖咖啡店對杠。中國的城市建設機制導致了市中心是主要的資源區(qū),但成本確是多數精品咖啡店無法承受的。消費者去的地方你不在,你在的地方消費者不去。受利潤空間影響,價格始終難以親民。人員成本投資人和咖啡師,理想的狀態(tài)即咖啡師就是投資人。咖啡師是一個需要沉淀的職業(yè)、厚積薄發(fā)。投資人只想要快速變現(xiàn)和資金回籠。兩者的立場都無錯對之分,只是始終沒找到平衡點。最終運營戰(zhàn)勝了產品,并且變得同質化、表面化,一波韓式咖啡廳浪潮接著一波網紅店浪潮。帥氣的咖啡師和拿鐵藝術在行業(yè)內大行其道,但產品卻始終無法達到及格線。視覺和味覺給消費者形成了極大的心理落差。

結語: 走到2018年, 精品咖啡行業(yè)的發(fā)展是有目共睹的,以上詬病的問題也越來越少。近乎兩三年一次的行業(yè)洗牌,也證明行業(yè)的玩法正在漸漸清晰??Х炔毁嶅X的論調久經不衰,從業(yè)人員也是哀嚎一片。而如今借著餐飲消費升級的風口,熱錢的涌入,以seesaw和grey box為例,他們貌似已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至于能否脫離小眾,普羅廣大消費者,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瑭小璜五年資深咖啡師,咖啡喝吐了,行業(yè)看透了。

來源:咖啡精品生活特約編輯瑭小璜原創(chuàng)編輯:玲子合作請加微信號:AFEE5200投稿請郵件至:593948214@qq.com以上言論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號立場無關看完有何感想?歡迎留言
近期熱點TBC一夜間火了,咖啡圈都在傳!


想加入咖啡精品生活平臺成為新媒體部/企劃部明星?關注“咖啡精品生活”并回復“應聘”來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