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志飲品界網(wǎng)WEST JAVA MALABAR MOUNTAIN西爪哇馬拉巴山產(chǎn)區(qū):印尼西爪哇海拔:1400-1800米處理法:日曬等級:G1品種:TIM TIM;Bourbon01 | 產(chǎn)區(qū)介紹爪哇島生產(chǎn)咖啡的歷史非常悠久,西爪哇是印度尼西亞第一個荷蘭殖民地征服期間首次種植咖啡的地方。荷蘭人在17世紀開始在爪哇島(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一部分)種植和出口咖啡樹。早期,荷蘭統(tǒng)治時代種植的是阿拉比卡Typica咖啡豆,咖啡由錫蘭島(現(xiàn)代的斯里蘭卡)引進。17世紀,荷蘭殖民政府最初種植咖啡在巴達維亞,往南延伸到Sukabumi。并廣及東爪哇中部Java,西爪哇和蘇門答臘島部分地方和蘇拉威西島,開啟咖啡高貴的市場營銷。爪哇島的咖啡樹,在1711年出口到荷蘭,培育在阿姆斯特丹溫室里, 1715年并送至法國凡爾賽宮,此后,荷蘭與法西斯所傳播種植咖啡的亞洲,美洲區(qū)域,便是新世界咖啡。爪哇島品質較好的咖啡, 通常都來自于國有與私有的莊園, 國有莊園因為有政府的支持, 較容易銷售到歐美國家, 相對名氣也比較大。02 | 品種介紹【Tim Tim】Tim Tim是阿拉比卡種咖啡樹和羅布斯塔種咖啡樹自然雜交而成的品種,這個品種在上個世紀40年代的時候在timor島被發(fā)現(xiàn),并由于其天然的抗病性而被栽培。在美洲這個品種被稱作Hybrido de Timor,也就是HDT,在非洲類似的品種叫arabusta。【波旁】波旁咖啡最初栽種于留尼汪島,當?shù)卦?789年前也被稱做波旁島(le Bourbon)。波旁種,是鐵皮卡(Typica)突變產(chǎn)生的次種,與鐵皮卡同屬現(xiàn)存最古老的咖啡品種,綠色果實成熟時會呈現(xiàn)鮮紅色。紅波旁一般咖啡樹開花結果后,咖啡果實的顏色變化是由: 綠色 >轉微黃色 >轉微橙色 >轉成熟的紅色 > 再轉較熟的暗紅色,因此也有人稱【紅波旁種】,其實紅波旁,也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波旁種。波旁種的傳播路線由于1727年引入巴西的鐵皮卡種產(chǎn)量少且容易干擾疾病,波旁種于1860年左右經(jīng)由南部的坎皮納斯(Campinas)引入巴西,并迅速向北擴展到南美和中美洲的其他地區(qū)。今天的拉丁美洲,波旁種雖然大部分已經(jīng)基本上被其變種代替(特別是Caturra,Catuai和Mundo Novo等),在薩爾瓦多、危地馬拉、哥斯達黎加、秘魯?shù)葒胰匀环N植有波旁。而在非洲,被稱為Spiritan(來自圣靈集會)的法國傳教士對波旁種的傳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841年,留尼汪成立了第一個教會,并于1859年在桑給巴爾成立了一個分支;而從桑給巴爾,1862年在巴加莫約(Bagamoyo,坦桑尼亞沿海,當時稱為Tanganyika)和圣奧古斯丁(Kikuyu,肯尼亞)各成立了一個分支,而1893年在 Bura (Taita Hills, Kenya)又成立一個分會。而每一個分會的成立,都伴隨著從留尼汪帶出的咖啡種子的種植。1899年Bura 培育的幼苗被帶到圣克魯斯(內羅畢附近)的另一個法國教會,1900年引入到坦桑尼亞的乞力馬扎羅地區(qū),并把將種子分發(fā)給當?shù)卦敢夥N植咖啡的居民,這就是稱為“傳教士波旁”的起源。接著就是Kent種在1920年也被引進。因此,到現(xiàn)在為止,在坦桑尼亞的咖啡也是以波旁和Kent為主?!▽俚夭ㄅ詬u——1860年尖身波旁到新喀里多尼亞也門——1732圓身波旁到英國屬地圣海倫娜島——1860年圓身波旁到巴西——1900年圓身波旁到盧旺達,肯尼亞,坦桑尼亞—— 2000年后尖身波旁到哥倫比亞03 | 處理法這支豆子采用的是日曬處理法。日曬處理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古老的處理方法了。日曬處理法是一種成本較低,也比較簡單的一種處理法。日曬處理是通過大量的晾曬,將咖啡的含水量降低。一、篩除浮豆把收成的咖啡果實倒進大水槽里,成熟飽滿的果實會沉入水底;發(fā)育不全或者過熟的果實會浮上水面,這些浮豆需加以剔除。但是在有些缺水的地區(qū),是通過篩網(wǎng)來篩選咖啡果實的。二、日曬干燥篩選好咖啡果實之后,直接將整顆連肉帶皮帶籽的咖啡果實平鋪在水泥地或者是曬床上進行晾曬,自然干燥到含水量約12%,所需時間約二至四周,依據(jù)產(chǎn)地氣候而定。三、去殼在完成干燥處理以后的咖啡果實,用去殼機器打掉干硬的果皮,果肉和羊皮層,就得到了我們要的咖啡生豆啦~04 | 烘焙分析烘焙機楊家800N半直火(烘焙量300g)爐溫預熱至170℃入鍋,風門開設3,30秒后將火力開至140;回溫點1'36",溫度是104.7;140℃時火力不變,風門開到4。4'50"轉黃,青草味消失,進入脫水階段,火力不變,風門保持4。7'13"脫水完畢,豆表出現(xiàn)皺褶和黑斑紋,烤面包味轉為咖啡香,為一爆前奏,這時要留意聽一爆的聲音。到8'25"開始一爆,風門全開5,火力調至50。一爆后發(fā)展時間1'30",到196℃下鍋。Agrton豆色值是72.5(上圖),Agrton粉色值是83.4(下圖),Roast Delta值是10.9。杯測:有著莓果、李子、柑橘、奶油、榛果、蔗糖的風味,巧克力、烏龍茶余韻,整體柔和、均衡。05 | 沖煮建議建議沖煮方式:手沖濾杯:V60濾杯研磨度:BG 5R(中國標準20號篩網(wǎng)通過率58%)粉水比:1:15水溫:89-90℃沖煮手法:分段式萃取用35克水悶蒸30秒,小水流稍快沖煮至130克分段,等水位下降至即將露出粉床時用稍微大水流繼續(xù)注水至227克斷水,即將露出粉床時移走濾杯,萃取時間在1'40"左右。風味:聞起來是淡淡的柑橘酸和發(fā)酵果香,入口有著檸檬、李子、柑橘以及烏梅的酸調,中段有著甘草、堅果的風味,余韻有著烏龍茶茶感,蔗糖回甘。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wǎng)絡,網(wǎng)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注明出處,但因數(shù)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注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wǎng)站聯(lián)系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飲品界網(wǎng)”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